為什么?當代藝術家的審美與技能比不上古代匠人?
凡是藝術家,
都須有一半是詩人,
一半是匠人。
——朱光潛 《談美》
德國哲學家康德曾提出:『美的藝術是天才的藝術』。王國維則補充到,有些藝術出自尋常人之手,卻與天才無異,譬如『古雅』之美。環顧當下,此古代匠人所做之美,恐怕連如今一些藝術家都難以企及。
以這尊唐代菩薩立像為例,你覺得當代藝術家能雕刻出這種體態線條如此優美的佛像么?
中國傳統美學認為,審美活動就是要在物理世界之外建構一個意象世界,即所謂于天地之外,別構一種靈奇。
這個意象世界就是審美對象,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廣義的“美”。
中國傳統美學給予“意象”最一般的規定,是“情景交融”,但是這里說的“情”與“景”不能理解為互相外在的兩個實體化的東西,而是“情”與“景”的欣合和暢、一氣流通。
“夫美不自美,因人而彰,蘭亭也。不遭右軍,則清湍修竹,蕪沒于空山矣。”柳宗元的意思是說自然景物要成為審美對象,要有人的審美活動,要有人的意識。去“發現”它,去“喚醒”它,去“照亮”它,使它從實在物變成“意象”。
外物和風景是不依賴于欣賞者而存在的,但美并不在外物和風景。或者說,外物和風景并不能單靠了它們自身就成為美的美在體驗。這種審美體驗是一種創造,也是一種溝通。
也就是后來王陽明說的“我的靈明”與“天地萬物”的欣合和暢,一氣流通,也就是后來王夫之說的“吾心”與“大化”的“相值而相取。
審美活動是人的超理性的精神活動,總之,我們的藝術家在進行創作的時候,在中國的傳統美學上要多加耕耘。
(文章和圖片源于網絡,給用戶提供學習和參考。版權歸原作者所有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