收藏紅木:你懂得紅木家具應該怎么保養嗎?
紅木家具的鑒別
1、全紅木家具:全紅木家具是指產品所有木制零部位(除鏡和鏡托板、線條外)都采用紅木制作。
2、部分紅木家具:主要部位紅木家具是指產品外表目視部位必須使用紅木制作,內部及隱蔽處可使用其他深色名貴硬木或以外的其他優質木材。
3、紅木包裹家具:紅木包覆家具是指產品外表目視部位采用紅木實板包覆,內部及隱蔽處可使用其他近似優質木材,但主要部位和包覆紅木家具,應在提供的質量保證書中明示使用紅木以外樹種木材的具體部位。
二、鑒別偽紅木
消費者如果想購買真正的紅木家具,一定要事先了解一些紅木家具的相關知識,做到心中有數,不要輕易的被一些不良商家所蒙蔽。那么究竟如何鑒別紅木家具呢?可詳細參考根據國家標準紅木標準,以防被不良商定蒙騙,市場上很多不良商家以低價的東非酸枝、東非黑酸枝、東非紅酸枝、非洲黑酸枝(非國標紅木,無學名,內行稱:沉貴寶、紅貴寶,4-5000元/噸)當印尼黑酸枝來欺蒙消費者(國標紅木,學名:闊葉黃檀,28000-35000元/噸),近期更以低價的小巴花、東非香花梨、小緬花(非國際,無學名,4-5000元/噸)欺騙消費者為緬甸花梨(國標紅木,學名:大果紫檀,26000-40000元/噸),所以消費者一定要懂下圖:國標紅木5屬8類29種木材,拿此表來對照購買,就不會被騙。
1、看木質結構是否具有紅木的特點:木質是否帶紅色、黃紅色、紫紅色等多種自然色澤;上漆后木紋是否仍然清晰可見。假的紅木家具經過油漆以后,常有白色泛出或根本沒有紋理。
2、看重量:真的紅木家具堅固結實,質地特別緊密,比一般的軟木要重。而相同造型、尺寸的假紅木家具,重量要比真品明顯偏輕。
3、辨紅木家具還是紅木貼面家具:有些產品雖然是用紅木制作,但是,經過仔細檢查,則可以發現其產品是將紅木劈開成薄片,貼在其他木材的表面偽裝而成的,并非是真正的純紅木家具。
4、選擇信譽好、口碑好的家具廠商:選購紅木家具,最好到那些消費信譽好、資信程度高的正規家具廠商去選購,現在網絡發達,在網上很容易查詢一家店的資質和口碑,到實地看貨時,要認真看清其商品標簽上所標示的用材和漆料是否與成品一致,并仔細詢問,以免因誤購而造成不必要的損失。
紅木家具優缺點
在現代家具的選擇中很多人都會選擇紅木家具,因為紅木家具除了環保之外,有的材質本身還有很好的藥性作用。消費者如此青睞紅木家具,又對它了解多少呢?它有什么優缺點?了解這些有利于我們選擇更好的紅木家具。
由紅木制作的高檔實木家具,經過了多年歷史的沿革,如今已具有了許多優點,主要有:
1、功能合理
紅木家具不如一般現代家具符合人體工程學原理嗎?這是一般人的認識誤區。其實經過長期的推敲、改進,許多紅木家具按照人體功能比例尺度,能符合人體使用功能上的要求,具有很高的科學性。以椅子(椅子裝修效果圖)為例,其中的彎背椅、圈椅均契合人體需要,坐感舒適。
2、造型優美
3、結構嚴謹,做工精細
紅木家具大都采用榫卯結合,做法靈妙巧合,牢固耐用,從力學角度來看具有很強的科學性。而且,我國傳統的紅木家具,基本上都是由工藝師們一刀一鋸一刨完成的,每落一刀都花費工藝師的心機,同時還要講究整體藝術(藝術裝修效果圖)上的和諧統一。
4、用料講究
真正的中國傳統紅木家具均用質地優良、堅硬耐用、紋理沉著、美觀大方、富于光澤的珍貴硬木即紅木制成。
5、保值增值性
集實用、觀賞、保值于一體。年代久遠、品質高超的中國傳統紅木家具,是中外收藏家夢寐以求的珍品。加之紅木資源有限,紅木的生長周期又非常長,有的可達幾百年,因此,物以稀為貴的紅木家具將越來越具有獨特的魅力。
紅木家具的缺點
1、因為產量較少,所以很難有優質樹種,質量參差不齊。
2、材質較重,不容易搬運。
3、材質較硬,加工難度高,如加工不良,容易出現開裂的現象。
紅木家具日常保養的好壞,直接關系到家具使用壽命的長短。一套好的紅木家具,做好選購是前提,但是做好保養才是關鍵。四季的保養方法各不相同,今天告訴大家四季保養的注意事項。
1、春季保養
春季是紅木家具保養最適宜季節,可以說怎么保養都不過分。春季可以使用蜂蠟燙蠟,進行一次充分的保養。但是千萬不能使用真皮保養劑(如碧麗珠)來保養紅木家具。要經常使用和撫摸擦拭,擦拭時使用清潔的純棉軟布。
2、夏季保養
夏季比較濕潤潮濕,容易發霉,防潮很重要,是紅木家具保養的一關。要經常開空調排濕、減少木材吸濕膨脹,避免榫結構部位濕漲變形而開縫。這個季節新買的家具不宜燙蠟,切勿用濕布擦家具,和防止家具表面沾水。
3、秋季保養
秋季天高氣爽,又是紅木家具保養的一個最好季節,保養的方法與春季基本相同,燙蠟一次和經常使用“軟磨硬”的方法擦拭家具。
4、冬季保養
冬季最干燥,可以說是紅木家具的“鬼門關”,是最忌諱的季節,尤其現在多住樓房,氣候干燥室內也干燥。冬季不要擺放在暖氣附近,切忌室內溫度過高,一般以人在室內穿著毛衣感覺舒適為宜。
(文章和圖片源于網絡,給用戶提供學習和參考。版權歸原作者所有)